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奋力绘就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画卷
来源:承德市林业和草原局2022-06-27 11:05浏览次数:

来源:新华日报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江苏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推动生态环境实现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从2012年的5.4万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11.64万亿元,经济总量增加了115.6%,但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削减了25.8%、24.4%、40.7%、46.9%,PM2.5平均浓度下降54.8%,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提高22.1个百分点、达到82.4%,国考断面优Ⅲ比例提升43.7个百分点、达到87.1%,生态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江苏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结果,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全省上下更加深刻感悟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的高瞻远瞩,更加深刻领悟到“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加快建设美丽江苏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千秋大计”。江苏“一山两水七分田”,资源禀赋优越,但山地林地面积小、清水涵养能力弱,且地处长江、淮河流域最末梢,生态家底本不厚实,加之长期快速发展积累了不少矛盾,环境制约问题遇到得早、呈现得重、爆发得集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关心、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三次亲临江苏考察、多次对江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亲自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将“环境美”作为其中的重要内涵,反复叮嘱我们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十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全省上下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全面落实。我们系统谋划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分别把“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重要内涵和目标,省委全会先后部署建设“环境美”新江苏、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鲜明导向,持续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压紧压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全省上下深刻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必须抓好的“国之大者”,江苏责任重大、责无旁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苏必须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保护,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江苏高质量发展必须体现在高水平保护和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江苏必须站在这个战略高度来谋划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省上下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空前统一、认识不断提高、行动更加自觉。

坚定不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奋力推动长江生态环境实现“沧桑巨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上游的重庆召开座谈会,深刻指出“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要求沿江各省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中游的武汉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下游的南京召开座谈会,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江苏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省份之一,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指示,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要求,铁腕整治污染,系统修复生态,推动转型升级,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江苏段高质量发展。狠抓突出问题整改,坚持问题导向,对国家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对症下药、系统治理,举一反三、完善机制,确保彻底整改、不留死角、经得起检验;自加压力开展暗访、拍摄省级警示片,推动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取得重要成效。着力破解“重化围江”难题,全面开展沿江化工企业关停整治、改造提升,推动全省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布局优化高质量发展,累计关停沿江化工企业3505家,压减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145家,取消25家化工园区定位,推动一批重化产能项目优化布局、转型升级。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完成长江干流、水生生物保护区及所涉湖泊其他水域退捕任务,全面落实禁捕工作,给长江水生生物留出更多的空间和时间,长江江苏段生物物种资源密度显著回升,鱼类多样性开始恢复,江豚自然种群数量呈稳定增长态势。大力整治修复沿江岸线,强化岸线资源管理管控,加大对违法违规占用岸线和非法码头清理整治力度,开展沿江岸线绿化提升行动,长江江苏段累计退出72.6公里生产岸线,沿江两岸造林超过115万亩。高标准打造沿江特色示范段,每年滚动推进一批重点工程,南通五山、南京幕燕、江阴滨江等特色示范段串点成线、连片成带,带动沿江生态环境整体修复。长江江苏段生态环境质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PM2.5平均浓度实现“六连降”,干流水质连续4年保持Ⅱ类,主要入江支流水质优Ⅲ比例达98.3%,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长江江苏段再现水清岸绿、江豚游弋的喜人景象。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考察江苏时,用“沧桑巨变”充分肯定南通五山沿江地区环境整治成效。从实践中走过来,我们深切感悟到:如果不是习近平总书记力挽狂澜、把脉定向、科学指引,如果不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就不会有今天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崭新局面,就不会有沿江两岸水清鱼跃、草长鸢飞的勃勃生机,就不会有长江江苏段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整体跃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江苏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集中优势兵力,以空前决心和力度向污染宣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扎实开展“263”专项行动,统筹推进“4+1”污染治理工程,一体保护和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关停取缔各类“散乱污”企业5.7万多家,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整体提升、全面好转。去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以省为单位达到二级标准,改善幅度为长三角地区第一,国考断面质量提升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省林木覆盖率达24%,江苏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获得感日益增强。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的重要指示,纵深推进太湖治理,省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00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投资超2000亿元,持续推进控源截污、源头治理,有力推动流域水质改善,太湖连续14年实现“两个确保”,日益展现出世界级生态湖区的“美丽色彩”。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整治,大运河水质全线达到Ⅲ类。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省13个设区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超99%、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超95%,美丽宜居村庄数量超1万个。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谆谆教导,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任务,坚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迈入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快车道”。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产出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是经济和人口大省、国土和资源小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抢得先机、走在前列。一是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把绿色低碳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加快产业“智改数转”,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全面增强绿色经济新动能。2021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39.8%和47.5%,6个产业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二是深入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结构,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快完善铁水、公水、公铁等多式联运体系,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开展“三区三线”划定工作,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十年来,全省累计压减煤电落后产能738.75万千瓦、水泥产能2766万吨、平板玻璃产能3182万重量箱,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4443万千瓦,全省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48.3%和43.4%。三是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率先以省级生态文明公约形式发布《江苏生态文明20条》,引导全省上下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这些年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诠释了绿色低碳蕴藏着巨大发展机遇和动力。江苏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既为全国大局作出了贡献,也为自身发展提供了空间,更为未来发展争得了主动。我们从中更加深刻领悟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伟力,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谆谆教诲,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让绿色成为美丽江苏最靓丽的标识,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最鲜明的底色。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提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之一,要求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江苏作为与生态环境部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全国生态环保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率先完成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建立省级环境监察专员制度;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重点领域常态化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完善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加快构建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着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面提升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在全国率先以生态功能区为单位设立9家环境资源法庭,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审理了全国首例省级政府提起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实践充分证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示,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今年上半年,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江苏开展了督察,充分肯定江苏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大、取得明显成效,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同时也指出了江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清醒认识到,当前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爬坡过坎、负重前行的关键阶段,一些领域的突出问题还亟待解决,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转变,还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在新的起点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回顾十年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江苏大地发生的绿色嬗变,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谋划部署、指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充分体现了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的深远历史眼光、强烈使命担当、炙热赤子情怀,深受全党全国人民拥护和爱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深邃历史观、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民行动观、共赢全球观的伟大真理,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引领中国走向永续发展、文明发展的新道路。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江苏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奋力绘就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江苏画卷,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